close
艾倫是一家法律公司的資深合夥人,她告訴我們,十多歲時父親跟她說:
「女孩兒,妳的舉止可不能像隻老虎。妳必須像小貓一樣。」
他的意思很清楚:要得到想要的東西,女人不能太強勢或太直接。

雖然與艾倫的少女時代相比,社會在許多方面已經改變了,女性卻仍然要小心不要「表現得太強悍」。
幸虧女性有時可以小心翼翼地取得所需。近來的研究提出了幾個方法,
讓女性在發揮影響力和效果時,比較不會淪為社會制裁的對象。
這個研究指出,對女性來說,安全而順利地發揮影響力的關鍵是表現「友善」。
就像討人喜歡一樣,友善也是外界對女性的期待——性別規範的條件。
大抵而言,女性必須表現友善、對他人的需要和感覺表示關心,
同時避免唱反調。有幾個研究都顯示出,這個方法對女性很有效。

社會心理學家琳達‧卡麗、蘇珊‧拉弗勒和、克利斯多夫‧洛柏
拍攝男女性研究助理努力說服同儕接受某個觀點的情況——
在此例中是要不要調整學校自助餐的用餐方案(不受歡迎的意見)。
研究員拍下八個同樣劇本的不同版本,四個版本是由男性提出爭議,另外四個則是由女性提出。
所有八個版本的說詞和訊息是一樣的,但是片中的演員會依照安排在言語之外採用不同的行為策略,
1.「支配式」:視線接觸、用很多手勢、聲音又大又氣。
2.「柔順式」:避免視線接觸、做出緊張的手勢、結巴、猶疑、懶散。
3.「目的導向式」:經常有視線的接觸、只有平靜的雙手動作、說話快速,很少猶疑。
4.「社會式」:身體傾向聽眾、使用無脅迫意味的手勢、態度輕鬆、表現出「友善與聯結」、面帶微笑。

研究者將片子播放給觀眾看,請他們評估每個主講者的可信度(主講者影響力的評估量尺),
並且請他們用數字來評估每個主講者有多討人喜歡、適任的程度、顯出的威脅性。
觀眾覺得男性使用「目的導向式」時最具影響力,而女性採行「社會式」的效果最佳。

社會學家瑟西莉亞‧麗吉薇的研究也支持這個發現。
她將女性同仁安置在兩性皆有的群體中,要她們做出一些決定,
結果發現女性顯得「友善、合作、自信、不與人作對、善解人意」時,對群體最有影響力。
而當她們只有自信和自私的態度時,對群體決策的影響力就低了很多。

這個發現和另一個研究結果使麗吉薇推論:「女性在果斷、幹練的行為中混合正面的社會『柔軟劑』,
就可以在施展權威時緩和碰到的合法性問題……運用這些技巧,幹練的女性就能克服他人的反彈,
贏得影響力和順服……這些技巧的正面效果並非微不足道的。
那可以使能力很強的女性跨越性別設定的迷障,表現出權威,而開始顛覆社會約定俗成的性別觀念。」

心理學家羅莉‧拉德曼和彼德‧葛利克在一項研究中調查雇用的狀況,也取得相似的結論:
女性除了能力之外,配合「社群性的」行為(例如關心雇用者的需求和問題),
比「策動性的」行為(例如較強調自己的需求和野心)更有可能被錄取。
誠如拉德曼和葛利克的敘述,利己導向或「策動性」的女性「與同樣行為的男性比較之下,會被視為有社會性的缺陷。」
被視為「有社會性缺陷」的女性會顯得有威脅性,最後那會使她較不討人喜歡,而降低她影響他人,取得所需的能力。
這些研究都告訴了我們,女性協商時,除了要武裝資訊、想法和決心,還必須用「友善」,
亦即不帶威脅的社會儀態當配備;她們必須準好採取合作、關心他人需求的態度,而且要避免唱反調。
這並不表示女性必須退縮或讓步。

假設有一個女性喜歡她的工作,但覺得薪水太低,有一天接到別家公司通知說要用較高的薪水雇用她。
如果她去老闆的辦公室說:「某公司要用X萬的薪水雇我,如果你不給我一樣多的薪資,我就要離開。」
那老闆可能會對她直率的態度感到不快,而要她接受那個工作。但如果她先說句「我想跟你談談我的薪水,現在方便嗎?」
就能使談判的氣氛不一樣,表示她知道老闆很忙,很關心他和他的情況。
如果老闆願意談,她就可以說明自己另有工作機會,以及可望領到的薪資,
再接著說:「我真的很樂於為你工作,可是我得考慮那個機會,因為薪水多了許多。
你向來對我很公平,我也希望對你很公平,所以讓你知道這件事。」
她或許也可以表示,如果老闆能給她一樣多的薪水,她就會留下來。
這不僅是在強調她重視與雇主的關係,也讓情況有正面的意義(她希望留下來),
而不是威脅(如果老闆不答應,她就要離開)。

雖然這個方法通常會有良好的結果,許多女性(包括兩名筆者)遇到這種情況時,都很討厭要盡量避免得罪人。
如同麗基薇的敘述:「使用這種技巧也是要付出代價的:無意中增強了性別的刻板印象;女性要運用同樣的能力和權威時,必須比男性『友善』」。
拉德曼和葛利克也承認,這是增加在女性身上的負擔:「要跨越突顯能幹、野心和競爭力的微妙界線,又不能踩在他人的頭上,
簡直就是苛求,到了女性必須給人『雙重』(既友善又能幹)印象的地步,
以免讓人覺得蠻橫、高高在上。和男性相比,她們的處境更為艱困、無奈。

心理學家珍妮絲‧約德進一步指出:
「靠女性自己去補救結構上的不平等根本是不公平的,即使是事業有成的女性也是一樣,
而且容易讓較沒有成就的女性陷於自責或成為他人責怪的對象。」
儘管這是無可置疑的,卻有更多務實的學者選擇去看這些發現的正面意義,亦即對女性的幫助。

社會心理學家琳達‧卡麗認為,較友善的社會行為未必意味著柔弱或過於渴望討好,
因為從研究可知社群性的行為(例如微笑)並不表示身分卑微。
她相信用社群性的行為配合果決的態度是真正的力量泉源。
儘管早先的研究指出,表現猶豫、歉疚、不確定也能減少能幹女性對男性領域的威脅,
這種行為卻有讓女性顯得無能的副作用。友善的社交作風是比較有吸引力的替代方式,
因為既可以降低女性在領導角色中的威脅感,也能在同時表現出才幹與自信。

不論這個建議是否令人鄙夷或有所助益,似乎成功的女性都已經有所警覺。
根據男女性領導風格的研究,相當有成就的女性表現社群性的行為確實比同樣成功的男性多,作風也比較溫和。
二○○二年六月十日出刊的《財星》雜誌中,就有一篇文章提供了的範例是:
女性的社交作風明顯有助於她在所屬的領域中掌握大權和影響力。

這篇文章主要是描寫是股市研究公司山弗班斯坦的主席兼執行長莎莉‧克洛雪克,時年三十七歲。
這家公司以做艱困決策、絕不手下留情聞名,它會眨低其他每一家公司都在吹捧的股票
建議買進沒有人要碰的股票,而且有絕佳的績效紀錄,對證券分析來說是非比尋常的。
克洛雪克是如何把這麼強勁有力、從不妥協的企業經營得有聲有色,卻沒有遭遇到許多女性在職場上爬得太高所受到的懲罰?
是什麼使她得以在男性統御的領域中成為如此有影響力的領導者,而沒有被罵成婊子或被送去上酷女人課程?
該篇報導的作者大衛‧林奈奇解釋道:她親切、優雅的舉止造就了她的堅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玥之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