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改編自作家蘇珊娜凱森(Susan Kaysen)同名作品,描述60年代她住進克萊摩(Claymoore)精神病院十八個月的生涯,從抗爭到妥協、從迷失到尋回自我的心路歷程。

影片一開始是,一位正值叛逆期的女生蘇珊娜,正躺在病床上,醫生和護士正在為生命垂危的她急救。在她接受醫生治療的過程中,醫生判定她有精神異常,於是蘇珊娜被送到一間精神病院,那裡,是她人生的轉捩點。對她而言那些日子像是處於監獄般,每分每秒都有人監視她的一舉一動,在恍忽之間她偶爾會想到過去她所作所為,而產生了時空錯亂的情形。

經醫生的判定,蘇珊娜為邊界性人格失調的患者,這反而讓她的價值觀陷入迷惘,後來,久病的麗沙加入,讓她改變許多觀念,甚至一度讓她認為,她和麗沙是同一類人。一直到有天,麗沙和蘇珊娜逃離了病院,去找一位比她們早出院的黛西。後來,她們借住一晚,但麗沙卻揭露黛西不願承認的醜陋瘡疤,明白的說出黛西被父親強暴的事實,蘇珊娜雖然不認同麗沙的作為,但是他不敢反抗麗沙。只是,在睡了一覺後,她們發現黛西自殺了,黛西的死,帶給蘇珊娜很大的震撼,在重回病院的日子中,她藉由寫日記抒發自己的情緒,也離開與麗沙的相處,而漸漸解開心結,在蘇珊娜康復的同時,麗沙卻和她的朋友拿到蘇珊娜的日記,且大聲朗誦,讓她痛苦不堪,甚至情緒差點崩潰,後來,蘇珊娜決定勇敢地說出在她眼中真正的麗沙,要麗沙也面對真實的自己。最後,在醫生判定,蘇珊娜為「康復的邊界性人格失調病患」後,她告別了那些朋友,煥然一新走出病院,向自己的藍天前進

主要角色心理狀態分析

一、關於蘇珊娜

蘇珊娜的診斷:一個高中畢業外表叛逆,愛抽煙的少女,因自殺而被診斷為邊緣性人格異常,因而被送進精神病院接受治療。

1.家庭背景

如同大多數美國的中產家庭,蘇珊娜的家庭在一般人眼中,是平凡、正常的,但是在正值叛逆期的蘇珊娜看來,生活在家中卻是十分空虛,沒有自我的,所以,她開始厭倦一切的社交活動。而她的父母,也因為重視自己在社交圈中一定的形象,總是盡可能的表現出一副幸福家庭的樣子。但在蘇珊娜的心中明白,那只是一種假象。

2.個性

一個喜歡用自己想法去思考問題的女孩。但是一直以來,她的情緒卻一直呈現不穩定的狀態。而自我疑惑和人際間的困難,常令她感到不安、煩惱。但是她不確定她的感覺究竟是什麼,或是該如何把這樣的感覺表達出來。蘇珊娜開始感到迷惘,她不確定生活的目的,也不了解人生的定義。長時間的失落、迷惘,使她有了自傷的行為產生。但是事實上,蘇珊娜並不是真的想要傷害自己,但是這樣的自殘行為,又不得不讓她重新面對自己的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蘇珊娜更不知所措了……於是她開始寫日記,將自己心中最真實的感受全都記在日記中。只有在寫日記時,她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什麼。

3.性格呈現

A.進入克萊摩病院之前

這是一個迷惘的時刻,對自己、對生活、對環境、對社會與對世界的迷惘。「時光有時會忽然倒流,有時卻進入未來。時光錯亂,你卻無法控制。」(蘇珊娜旁白)蘇珊娜在所處的世界中,迷失了自己。周遭的人物不停的在比較與炫耀(如葛奎教授夫人在父親的生日會上特地上前與蘇珊那寒喧,內容卻在強調曾與之同班的女兒已上雷德大學),蘇珊娜是學校中唯一不升學的學生,她想當一位作家,卻得不到眾人的肯定;她想擁有一份感情,卻和葛奎教授(有婦之夫)有了不倫的關係。在焦慮、無助、恐懼及不被信任等種種複雜的情緒中,她不知道這個世界能帶給她什麼,也不知道她生命的意義在哪裡。她說她的手沒有骨頭,她說她同時吞了一罐阿斯匹靈與一瓶酒只因頭痛,顯然這是自殺的行為,於是,醫生診斷她-蘇珊娜凱森,為邊緣性人格異常,一位沒有感覺,甚至連自己為何要自殺都不知道的精神疾病患者

B.進入克萊摩病院

當蘇珊娜進入病院後,她相信她自己並沒有精神方面的疾病,這使得蘇珊娜走進女生宿舍時,堅信自己與波麗等其他「瘋了的人」是不同的,她只是到這裡「休息」而並不「屬於」這病院。可以從中感覺到蘇珊娜對院中的「新朋友」充滿了隔離與不以為然。然而這一切,在麗莎出現後,完全不一樣了!從病院中逃走,被抓回來的麗莎,其一舉一動對蘇珊娜來說,都是震撼-反社會、有主張!蘇珊娜曾在一次與心理醫生的對談中說到,她不希望成為像她母親(無知並依附於男人與社會下的婦女)一樣的人。所以,麗莎的出現,帶給蘇珊娜的震驚是不可言喻的,瘋狂、害怕、還有暗暗隱藏的羨慕

C.家中與克萊摩醫師「聖誕節快到了,我們要怎麼向家人交代呢?」(劇中台詞)

在住進病院後,院方曾與蘇珊娜的父母有過一次的會談,母親在一旁直掉淚,父親只關心若其女兒無法在聖誕節時回家參加家族宴會,會為他帶來多少羞辱。大人們的討論從不詢問過她任何意見,而她憤世嫉俗的插話也讓父母怒目相向。

D.「蘇珊娜輪到妳了!」(劇中台詞)

女孩們在晚上偷溜至地下的舊倉庫,盡情的玩樂一晚。這是蘇珊娜心境轉折的地方,參與了這個聚會,不只代表她已漸漸融入了這個新環境,更代表她接受了這些新的朋友,甚至,在這群病友身上尋獲了前所未有的歡樂。這些「瘋了的人」比那些「正常的人」更讓她體會到「自己的存在」

E.「這就是我?」-偷看病歷

歡樂的聚會之後,女孩們偷偷來到馬文醫生的辦公室,並從麗莎的手中,偷看了自己的病歷。「邊界人格失調」這是馬文醫生對蘇珊娜下的結論,而蘇珊娜卻在看完病歷後,起身於書櫃前找尋更多的資料,終於在一本厚厚的書中找到了她要的答案「自我形象、人際關係與心情極不穩定……常出現乖張,和悲觀的傾向。或許仍有些不以為然,但是在蘇珊娜的心中,開始相信她與正常人是不同的,不是精神病,不是發瘋,只是「異常」,她開始正視自己的「異常」

F.矛盾

「我很矛盾,這是我最喜愛的字眼。」與韋克醫生的會談中,蘇珊娜這麼表明。而韋克醫生卻回答:「妳知道這個字的意思嗎?娜表示妳夾在兩種情緒間,左右為難。」是怎樣的兩種情緒呢?或許是放縱與忍受,放縱使其生活自在,卻易傷害別人;忍受代表正常生活,卻必須隱藏部分的自己。「妳的缺點是什麼呢?如果妳擁抱妳的缺點,會不會讓你一輩子出不了院?……好難的問題、好難的抉擇呀!」蘇珊娜她說她想離開,正常的離開,但卻又害怕離開!薇麗護士說蘇珊娜「並沒有瘋,只是個懶惰、任信的小孩」卻遭蘇珊娜以難堪的字彙嘲諷。蘇珊娜似乎認為天下人都是錯的,必須在別人攻擊妳前先攻擊別人以自我防衛,但攻擊與攻擊之後的結果並不是蘇珊娜想要的。

G.頓悟

蘇珊娜一直對黛西的死有著深深的愧疚與後悔,但是黛西的死亡,讓她獲得了新生。黛西死前的那個晚上,麗莎的言語無疑是把黛西逼上絕路的導火線,黛西指責麗莎只是忌妒,而麗莎指責黛西活得羞恥,居中的蘇珊娜了解麗莎的性情,也十分明白黛西的痛楚。但,她不敢反抗麗莎,她應該叫麗莎停止諷罵的,可是她就是不敢。為什麼?怕麗莎討厭她?或怕麗莎的攻擊目標變成她?或許兩者都有。蘇珊娜在黛西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她說她「知道那種一心想死的感覺;知道那種連微笑都會心痛的感覺;知道那種格格不入的感覺;知道那種想要殺死心魔,卻無能為力的痛苦。」麗莎逼死了黛西,甚至在目睹黛西死亡後,只想到有錢與否!在淒冷的早晨中,蘇珊娜了解了麗莎極端性格中殘忍的一面,於是蘇珊娜選擇不再與麗莎同行。

H.重生

獲知蘇珊娜可以出院的當晚,波麗、喬琪娜和麗莎偷了蘇珊娜的隨身日記,並在地下隱密的走道與倉庫中大聲閱讀。日記中所寫的是蘇珊娜對所有人的想法、是蘇珊娜自己的成長、是蘇珊娜內心的世界。因自己最深處的秘密被麗莎赤裸裸的地袒露出來,蘇珊娜感到害怕,麗莎的神情就如黛西死前與之爭執的那晚上,止不住心中湧起的難堪與恐懼,蘇珊娜開始倉皇的奔逃,害怕地四處躲藏。她無法承受喬琪娜及波麗受傷的眼神,她不敢與麗莎對恃。然而當她逃到沒有退路時她突破原本膽小恐懼的自我,大膽說出她對麗莎的看法時,麗莎像洩了氣的氣球般,頓時她與麗莎彷彿各自對自己的人生有了不同的體認,蘇珊娜因此像浴火鳳凰般的重生了。傳統精神分析乃認為透過解析而讓個案得到領悟(包括認知上及情緒上的領悟),是分析治療過程中最重要的治療因子,也就是透過讓個案能徹底得到領悟的治療機轉,才使得個案的症狀得以緩解,人格得以重建。

二、關於麗莎

1.麗莎的反社會

喜歡脫離社會的生活,輕視一般社會所接受認同的價值與行為。她常常逃出醫院,讓她的好友因為她傷心而死,她將憤怒、過錯,歸咎他人,不認為她的行為有不對之處。她亦無法忍受單調乏味的生活,總是不斷的找刺激來滿足自己的慾望。她甚至喜歡引人注意,使自己和其他人不太一樣,她從不反省自己,她抗拒這個社會,也不相信任何人,在她心裡只有自己才是可信任的。因此,主動攻擊他人以保護自己。對人,對事,也都以主觀意識判斷。

2.性格呈現

A.偽裝

片中的莉莎她的肢體語言跟表情,是個資深病人的翻版,一方面以折磨其他病患為樂,一方面又與其他病患並肩作戰對抗護理人員,充分展現其領導慾。她是個反社會者,認為世界充滿謊言,於是她過分膨脹的自我便以此為由,肆無忌憚傷害別人。莉莎劇烈而挑釁的行徑和衝動的情緒,深深影響著療養院中的女孩們,用鋒利的真實和病友的創傷來操控她們。麗莎害怕真實,只是過分膨脹卻又渺小的自我逼得她去武裝。於是她在療養院,在這群脆弱的人面前她統御一切,然而面對已找到自我而不瘋狂的蘇珊娜,她終究無法承受而崩潰。

B.真實

事實上麗莎無法接受失去她在醫院中最要好的朋友,她對於好友過世的反應是大發脾氣,毫無傷心之感,彷彿她的好友背叛了她,沒有她的允許,竟擅自離開了她,她對這個世界早已失去了感覺。她的疾病讓她將過錯全歸咎於他人,認為自己的行為是無罪的。不會拒絕或延遲快樂的滿足,讓別人印象深刻。不顧別人的自由與感受,只臣服自己感覺,先發制人以避免被攻擊,所以她總在別人靠近她之前,給予攻擊,藉機消弱對方的信心及自尊。 

C.報復

在蘇珊娜回到院中後不久,麗莎逃脫失敗,被帶回來。麗莎以為一如往常,但蘇珊娜卻說她即將出院了。怎麼回事?蘇珊娜背叛了她、背叛了所有人嗎?在一共同經歷了那麼多事後,為何蘇珊娜能出院?那她呢?為何仍是在這個小小的隔離室中?是羨慕也是忌妒!於是,麗莎展開了報復行動。獲知蘇珊娜可以出院的當晚,波麗、喬其娜和麗莎偷了蘇珊娜的隨身日記,並在地下隱密的走道與倉庫中大聲閱讀。藉此揭發她心中認為的背叛者,此外,也藉由蘇珊娜的日記深深地傷害了波麗、喬琪娜。

D.引爆衝突

世間一觸及發的事實在太多了,那些事都等著我們去引爆。這就讓我奇怪了,為什麼沒人來引爆我這個炸彈?為什麼大家都忽略我?為什麼沒有人勇敢地說出我的真面目?說我是個該死的婊子,說我的父母希望我死!」這是麗莎深沉的告白!她說出了自己的痛苦、害怕、與自己曾受過的傷害。或許麗莎受過很深的傷害,造就了她攻擊別人的個性。黛西的死,麗莎同樣受到傷害。再加上蘇珊娜即將離開了,即將「正常」了。但為什麼?她給了蘇珊娜想要的一切,蘇珊娜想看病歷,她給她;蘇珊娜想離開,她帶她走;為什麼向來喜愛她的蘇珊娜,不再喜愛她了?為什麼?

E.解脫

「因為妳早就已經死了!麗莎!妳的心早已冷了,這就是為何妳一而再再而三地回來,妳並不自由,妳只有回到這裡,才覺得妳自己是活著的!」蘇珊娜當著麗莎的面說出口!在躲到無處可躲時,在看到了麗莎脆弱無助與迷惘的一面時,蘇珊娜大聲且堅定地說出了她心中想對麗莎說的話。這對麗莎來說是「解脫」吧!或許麗莎的心中早已明瞭一切的假象!她的言語、她的舉動只為了掩飾她的自卑!但卻沒有人察覺,然而蘇珊娜點破了,她還能繼續假裝若無其事嗎?麗莎心中的高牆塌了,偽裝瓦解了,而真實的她,是一個需要愛的女孩而已!

 

三、波麗

1.個性

小時候因對動物過敏,她的父母不允許讓她養寵物,因而在自己身上潑汽油,引火自焚,導致全身燒傷,臉部也留下了大片傷痕,因此她對自己毫無信心,只能在外表上裝出一副天真的樣子,來掩飾自己的自卑。但是在她的心裡,她也十分渴望能像個正常人一般,過正常的生活,包括有個可以疼愛她的人

2.行為

在蘇珊娜男友(托比)來訪娜一天晚上,波麗突然瘋狂地大吼大叫。麗莎說波麗是因托比對蘇珊娜的親吻而產生了忌妒與自卑感,而麗莎的這番話也喚起了蘇珊娜的同情與心疼,於是二人偷偷由藝術教室取來樂器,在隔離室外以唱歌安撫波麗。當她看到別人擁有她心中最渴望擁有的事物,但自己卻注定得不到時,她的自卑心讓她的情緒起了激烈的反應,訴乎在訴說命運的不公。物讓她有了種寄託,被重視的感覺,因為動物不會像人們一樣的看不起她,而且,這是她小時候想得到卻達不成的願望,因而她將注意力全都放在小貓身上,這讓她對自己有了種優越感。

四、黛西【遭受父親性侵害】

性情古怪、孤僻,不喜歡與人親近,將自己隔離,她父親有著不倫之戀認為她的父親很愛她,所以十分依賴她的父親。父親對她來說十分重要,只有與他在一起,她才會感覺自在,卻不知道她的父親就是造成他生病的原動力她靠著鎮靜劑度過每一天,對於他人總是一副強硬的態度,試圖表現出她高人在上的一面,但是私底下的她,卻是十分痛苦不堪的。她在人前表現出一副我很好,我很正常的樣子但她卻無法抵制她心中的傷痛。於是她藉著服用鎮靜劑及割傷自己的皮肉之痛來忘掉一切,但她最後還是因為無法面對心中的痛苦,而選擇上吊自殺

    「有時候,要待在同一個地方好難」(劇中旁白)在與馬文醫生的會談中,我們看見了蘇珊娜的痛苦無依無靠且不被需要。生於那樣的環境中,無法去區分孰是孰非,只是,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女孩,沒有人可以傾吐,也沒有人可以相信,其心中的疼痛是很刻骨的。雖說精神分析理論以分析為主,但若沒有同理心,想必難以接觸當事人的內心世界,了解當事人的經驗與感受,更無法正確分析並給於當事人適當的幫助。

「發病,並不是一時失常,或是嚥下一個黑暗的秘密,而是你我的人格鮮明化。」(劇中對白)榮格說:「文明社會每個人都有三個面具。第一個是別人認識的自己,第二個是自己知道的自己,最後一個是連自己也不瞭解的自己。」傳統分析治療認為治療機轉在於內在心理衝突的化解,而化解的方式又在於讓潛意識中的衝突透過反覆的解析而清楚的呈現在意識認知之中。self psychology學派對於治療機轉的看法則是,讓個案原本匱乏缺損的自我(defective self),透過分析治療的過程轉化為較成熟完整的自我(cohesive self)。精神分析學派強調將潛意識提升至意識層面,讓當事人更能了解自己的狀態。接觸到精神分析學派後,我了解到人性的弱點與限制,同時也以較理性的態度看待自己的缺點與防衛機轉。

「不要在這裡生根」當薇麗護士看出蘇珊娜對於康復出院的遲疑時,她說了這句話,不禁讓我想到其實有許多長期住院的精神疾病患者,已經將精神病院當成自己的家了,尤其在台灣醫療資源普遍不足的情況下,病房一房難求,有些家人為了省去照顧上的麻煩,甚至想盡辦法將病人留在醫院而不願意接他們回家,這樣豈不更降低病人出院的可能。在劇中精神疾病患者的居住環境、硬體設備有一定的水準,然而,有些護士照顧病人的態度卻是像對待動物般,甚至只負責給藥,當病人反應用藥狀況也冷漠以對,在這樣的環境中,康復的機率更低了。在許多為人服務的工作上,我相信除了技術、理論、規則之外,更需要有心。

 

 

文章還是很長,但是感觸一樣深刻悲傷.....
                                           
親愛的朋友們~不知道看完後,對於精神病是否有更深一層認識?              
 
仍然期待您跟小紗分享..深鎖在您內心異想世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玥之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7) 人氣()